您知道嗎?名馳海內外的大甲草帽、大甲蓆其實源自苗栗苑裡?
濱海的苗栗苑裡鎮,古地名「彎麗」,為平埔族道卡斯族社所在地之一。因氣
候、水質和土壤條件俱足,得以產出質量均優的三角藺草,草身堅韌且草香維
持甚久。清朝治台,苑裡道卡斯族婦女揀選海邊野生藺草、剖細編蓆,俗稱「
番仔蓆」,雜揉平埔原住民的庶民手編藝術,在炎熱夏夜中,給予家人一夜安
眠。
而後,日治時期,時興西式服帽,原住民、漢人男性開始剪髮,苑裡婦女也開
始仿造西方樣式,以藺草編織當年的流行款式:「紳士帽」與「淑女帽」。
苑裡女性自六、七歲,就要學習編織手藝。帽蓆業繁盛之時,更有地方俗諺
:「無重生查埔,重生查某」(「生男不如生女好」),顛覆傳統農村性別結構
,蔚為奇觀。家家戶戶婦女皆手編各種藺草製品,供應一家大小之經濟。苑裡
農村女性雙手穿梭經緯,一織一編寫下台灣女性勞動史中重要的一頁。
草帽編織大賽(1936) |
隨時代更迭,工廠林立、農漁村凋零,藺編手工藝也日漸沒落。許多草帽草蓆行,
也因價格壓力,進口中國大陸的產品,台灣社會逐漸失去這項可貴的工藝。
2013年,苑裡從地方環境抗爭(苑裡反瘋車)的韌性中,陸續發展出抗爭的「婦女
歌唱隊」及「婦女藺草編織隊」等草根組織,由一群堅毅的婦女們,透過集體歌唱
與勞動、重拾少女時所習之藺編文化,以不同於主流的力量從事傳統文化的保存
傳承,以及公共事務的參與。
地方上反「瘋」車,不只是「反」不當選址的發電廠,更是積極訴求政府正視
風力發電缺乏規範所造成的綠能永續發展危機;而抗爭,也從來不是只有新聞
所捕捉的激情畫面,更有許多美麗、溫柔的風景, 正如女性透過勞動來講述歷
史故事與推動社會改變。
苑裡掀海風婦女藺草編織隊——李錦雲阿姨 |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