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4月17日 星期日

「掀冊講古」系列──藺草帽蓆編織的歷史(上)

沒有留言:
 
【掀冊講古──藺草帽蓆編織的歷史(上)】

冷知識時間又到了!你知道嗎?名馳海內外、藺草做的「大甲帽」、「大甲蓆」,其實源自於苑裡喔。

只因古早時候,苑裡對外交通不便,所以擁有港口、交通便利的大甲,成了藺草帽蓆成品的集散地,藺草帽蓆也因而有「大甲帽蓆」之稱。不過,藺草編織依舊是我們苑裡人的驕傲!

認真說起來,藺草編織與道卡斯族和女性勞動史也很有淵源

[因女性在歷史(History)中通常沒有姓名,所以這裡特別把道卡斯族、漢人女性的名字寫上來~]

相傳,平埔族婦女採集房裡溪、大安溪下游濕地的野生三角藺草,曬乾壓平後,製作簡單的草蓆、籠頭。到了清朝乾隆時期,一名道卡斯婦女「加璐加曼」精進藺草編織的技巧,將藺草莖折成細條,編出精細、舒適的草蓆,深受好評。各社婦人及漢人也開始學習她的編織技巧,並將野生藺草苗移植水田。

草帽,也在草蓆之後出現。苗栗縣誌載:西勢庄「洪鴛」以西洋小禮帽為樣本,編織成現在的藺草帽,將之前藺草技法從平面編織,增加了「立體」的多樣性。藺編工藝史也因草源穩定、編織技巧純熟,逐漸開啟了興盛的一頁。

日治時期政府推廣帽蓆產業,且碰上辛亥革命剪辮風潮,很多人開始戴起西式的帽子。台灣「藺草帽」外銷量在於巔峰時期,曾打敗過「樟腦」,成為台灣第三大出口品,僅次於米、糖。
因而,不同於其他漢人社會的女性,苑裡的女人不學針線刺繡,而家家戶戶學習編織草蓆、草帽;也因為收入不錯,苑裡的女性可以靠著藺編勞動,養活一家大小。有趣的是,正因苑裡女性靠著藺編手藝而擁有一定程度的經濟獨立性,所以苑裡曾一度出現「重女輕男」「異常」的現象。

然而,隨著台灣邁入工業化社會,機器取代了手工,需要慢工出細活的藺草技藝,與其他「缺乏競爭力」的傳統產業逐漸沒落。很可惜啊,因為很多的這些「傳統」產業,可是我們台灣文化重要的部分呢。
目前藺草編織這個手工活兒,還封存在老一輩的女性身體記憶上,有時候「手癢」了,阿姨、阿嬤們還是會做一下。

(圖片:苑港李錦雲阿姨編織藺草保溫杯套)

---
想聽更多農村副業藺草編織的興衰史和後續嗎?
下一回講古時間,再跟大家介紹藺草編織從種植到手工的職人勞動過程,也歡迎大家跟著掀海風團隊去星期天的彎腰農夫市集,可以看到與我們合作的「苑裡婦女藺草編織」的精緻作品喔!
---
彎腰市集資訊│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bowtoland.FM
12/21(日)10:00-17:00│政大公企中心│台北市大安區金華街187號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 
© 2012. Design by Main-Blogger - Blogger Template and Blogging Stuff