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5月18日 星期三

「掀冊講古」系列──台灣鐵路海岸線的小故事

沒有留言:
 
【掀冊講古系列──台灣鐵路海岸線的小故事】
🚃1908 年(明治 41 年),台灣縱貫鐵路全線通車,當時的縱貫鐵路走山線,坡度過陡,運輸效率受限,且也因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台灣景氣良好,縱貫線無法因應逐漸增加的客貨運輸需求 ,造成不少貨物堆積於車站內無力運送,爆發「滯貨事件」(1917年,大正6年),從海外要運入台灣基隆港的貨品全部堆積在各地火車站中,商家虧本。時任總督明石元二郎因而決定於竹南─彰化間興建海岸線鐵路來疏運。

🚃
海線興築之初,發生了一段小插曲:由於海岸線鐵路規劃中沒有通過台中,曾引發臺中市民的抗議,在動工前曾有「海線變更期成同盟會」的出現,聲言要發動全市罷工抗議。唯在明石的強悍立場下,海岸線仍依原計畫興建。
海岸線鐵路於1919 年(大正 8 年,民國 8 年)動工,首段路線於1920年12月15日通車,自台中線王田驛(今成功車站)至清水,時稱「王田」支線。此後,鐵路陸續推進,全線於1922年(大正 11 年)10月11日宣告峻工。

此後,貨運列車行經竹南(或彰化)時改走海線,使得運輸問題從此大為改善。鐵道一分為二,不僅是鐵路的分道揚鑣,也從此區分了苗栗縣人文、政治版圖的山線、海線之分。
另外,也因海線火車的通車,加上苑裡最先發展起來兩條老街:房裡街和貓盂街在械鬥和林爽文之亂中遭燒毀,天下街因而成為苑裡最重要的商業、政治核心,位處商業帶的「城外媽祖」慈和宮,也日漸較「城內媽祖」房裡順天宮來的香火鼎盛。
由此可見,重要交通運輸所行經的路線,改變的不只是人與貨物在空間移動的速度而已,更是關乎於人們的生活空間意義與聚落形式。

🚃
由於沒有山線的彎道與爬坡,海岸線鐵路較為省時,長途列車大都行走此線,通車後一度取代山線成為縱貫鐵路的主線。直至1979 年(民國 68 年)西部幹線鐵路電氣化後,經過苗栗、台中縣市首要城鎮的山線鐵路逐漸勝出。海線鐵路往來列車班次減少,淪為支線地位,小站也成為甲種簡易小車站,列車停靠班次、人事編制均減少。
鐵路運量逐漸萎縮,海線小車站也迅速沒落,周邊發展停滯,每日進出客貨量減少,站房改建較不迫切,大山、新埔火車站反而因此保留原始的風貌,成為見證海線鐵路創建的歷史建築。
(圖為:1920年海岸線先行通車至清水站之示意地圖;最靠近海岸的新埔火車站;曾經是重要貨物集散、轉運站的大山火車站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 
© 2012. Design by Main-Blogger - Blogger Template and Blogging Stuff