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5月25日 星期三

「掀冊講古」系列——從苑裡的古地名看平埔抗爭

沒有留言:
 
【掀冊講古——從苑裡的古地名看平埔抗爭】

從地名,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先人生活及抗爭的足跡。

在荷蘭殖民者尚未來台前,台灣各地即散落著一些平地聚落,是一群過去被漢人無禮稱作『熟番』的平埔族的居住地,也稱作『社』。

雖然平埔族多因強勢漢文化的介入而難以與漢族區辨,但我們目前的生活中,還是存有一些平埔文化遺緒。譬如今天台灣福佬人有拜「地基主」、客家人有拜「土地龍神」之習俗,即源自平埔族對祖靈「阿立祖」的祭拜。

屬平埔族的道卡斯族宛裡(Wanrie)社就位處於目前的苑裡鎮,社名念起來就是台語的苑裡。自古,通霄、苑裡、大甲三個沿海地區,即是緊密的生活圈,也是名鎮四方的道卡斯族「崩山八社」社址。
崩山八社中的宛裡社、房裡社、日北社、貓盂社等四社,座落在目前苑裡鎮的行政轄區內。苑裡古稱即是『蓬山』(取『崩山』諧音)。

學校的台灣史不教的是:自16世紀開始遭遇外來勢力統治以來,崩山八社的祖先就曾展現抵抗壓迫的精神,先後於清康熙38年(1699)及清雍正9年(1731)組織人民抗官事件喔!在抗爭的精神與實踐上,相比現代版的社會運動,有過之無不及呢。

康熙年間爆發的「通霄事件」,漢人通事徵派無度、剝削社民,引發通霄社民反抗,最後政府必須派出大軍、煽動他族平埔社民,共同血腥鎮壓通霄社。地方官員事後檢討說:政府確實對番人太過苛刻,因而應特別保護原住民財產,特別是應該禁止漢人請墾番地。可惜的是,此事件後,清朝政府並沒有更尊重平埔族人與他們的土地,反而學了一手操弄族群、使其相互牽制的策略,演化為日後鎮壓地方反官事件的基本模式。

另外一起,史上最大『熟番反抗』的大甲西社事件更為壯烈,爆發原因也與其他原住民抵抗高壓統治的事件一樣:徭役過重、徵課無度,甚至欺壓番婦。忍無可忍,大甲西社起義抗爭,其他小社也陸陸續續加入抗爭行列。社民團結和抗爭力道之大,迫使清朝政府在台灣的統治從中部被截斷成南北兩塊。
想像一下有人癱瘓現在的台一線,清朝政府當然是緊張的很,只能緊急從大陸福建調派大批兵力,並以分化的方式,『以客制番』、『以番制番』,最後,甚至使出美其名『堅壁清野』的戰略,實則放火打劫、大規模屠殺反抗各社,方才穩住政權。

不過啊,先人的故事也告訴了我們,無能的政府只能靠暴力才能勉強維持其搖搖欲墜的政權。神似今年初,324在台灣的行政院和香港佔中氾濫的國家暴力不是嗎?

---
掀海風團隊接下來固定時段會繼續掀冊、掀苑裡小故事,也邀請大家繼續發摟我們的海風頻道喔!

(圖片來源/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 
© 2012. Design by Main-Blogger - Blogger Template and Blogging Stuff