部落格

Pages - Menu

2016年4月20日 星期三

【台灣米食文化故事&「孝念米香」(下集)】

本月去臺北彎腰市集時,我們的『孝念米香』被來訪攤位的朋友們一掃而空~
看來大家很懷念爆米香古早味啊~本集講古,就延續很夯的『米香』議題慢慢寫下去~
上次的文章裡,我們談到台灣米食料理五花八門,卻又如何在西方飲食文化的侵蝕下,逐漸衰零。
『米香』,作為費時費工的零食類米食加工品,首當其衝,被各種外來甜食,如:爆米花、洋芋片(通常以玉米或馬鈴薯為副原料,玉米糖漿、鹽和不知名的調味劑為主原料)所取代。
上次沒說的呢,是:『米香』並非台灣所獨創,在水稻種植區的華南、日本、印度,都可以看到相似的米食零嘴。不過當然,因為風土民情總是各地有別,米香的外觀自然也是千變萬化,用途各殊。
『米香』在台灣傳統文化中,雖然只是個零嘴配角,倒是滿搶戲的。除了解嘴饞,還有各種意想不到的用途。例如,傳統習俗的聘禮中,男方應備給女方的基本『六件禮』中,就有『米香』一項;因為俗稱『吃米香,嫁好尪』~至於是不是真的,大家多吃米香就知道了(笑)
【爆米香製作勞動過程】

『米香』是本名,前面加了一個『爆』字,則是老祖先們的幽默了~
因為整個製作過程,最驚心動魄的莫過於壓力鍋打開時的『砰』一聲,因而有『砰(爆)米香』之稱。
照片裡就是製作爆米香的壓力鍋爐本人與鄭郁岸大哥喔!
壓力爐及爐架都是鄭爸爸所設計製作的,有20多年的歷史了。爐架後方接有瓦斯,以前則是用煤火加熱。
製作爆米香,一開始,先將米倒入壓力鍋爐內,持續滾動加熱,直到爐內呈現高壓高熱的狀態,當打開爐蓋時,爐內壓力瞬間釋放,伴隨著爆炸聲響,米粒受壓減小,米身就會迅速膨脹。鐵籠會接住從壓力鍋中爆發而出的爆米香。之後,米香放冷,要趕緊裝袋密封,避免『潤』掉,口感會不脆。

最後的勞動工序,則是將少量的糖、油與爆米香,抓緊火侯,放進大鍋裡一起炒熱、凝成團塊狀。打鐵趁熱,製作爆米香,也要趁熱!熱乎乎的團塊米香,要趕緊放到木框內,鋪平定型,最後切塊裝袋。整個勞動過程,根本是與時間賽跑啊~跟著跑過幾次的掀小編,深深爆米香是一種需要體能的技藝。傳統農村的勞動好像大都如此。
其實,這一段重拾技藝得過程非常不易,除了懷舊、思念父親與農村的舊滋味,更重要的是年輕後輩的鄭郁岸大哥一家(包括母親陳秀鑾阿姨、太太宜筠姊姊)與苑裡掀海風團隊的創新合作,重新賦予孝念米香的意涵,我們不斷嘗試調整合適的甜度、試過好幾種模型。當時鄭大哥將壓力鍋爐從倉庫扛出、擦試著上頭的灰塵時,因為思念父親,眼筐泛紅。掀海風團隊在此,依然鄭重邀請大家,要支持一直堅持在農村裡打拼的年輕人喔~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